王戎识李(文言文:王戎识李?)

十日日十日日2023-11-2247 阅读0 评论

文言文: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文言文:王戎识李?)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本文体现了王戎的聪明才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多动脑筋,善于观察事物的客观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的道理。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识李(文言文:王戎识李?)

②〔尝〕曾经。

③〔诸〕众多,一些,这些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这句话是文言文,可以翻译为“王戎认识李”。其中,“王戎”和“李”都是人名。在古代中国,人们常以自己的姓氏或字号来称呼彼此,因此在这里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姓名后缀。

根据历史记载,“王戎”可能是一位春秋时期的贵族或官员,而“李”则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常见的姓氏。因此,在没有更多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王戎识李”的含义可能比较模糊。

王戎识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王戎识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通过观察细微的细节来判断水果品种的故事。王戎是一位官员,他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准确地认出各种水果的品种。有一天,他见到一个小孩在玩核桃,壳上的纹路看起来像李子。于是他问了小孩这是什么水果,小孩回答是核桃。但王戎认为这个答案不对,于是自己剥开内核一看,发现里面有五仁样,就断定这是李子。最后,他向小孩道别,离开了。

第二天,小孩拿着一颗核来找王戎,说这颗核像昨天那颗一样。王戎认真观察了一会儿,确认这确实是他昨天吃过的李子核,于是相信了小孩的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细节会决定事物的真实本质。

竹林七贤中王戎的结局如何?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参与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进封安丰县侯,故人称“王安丰”。治理荆州时,他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时,王戎被牵连免官。之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右将军张方劫持晋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38]。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王戎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其父颇有名望,他亦自小聪慧,“七岁识李”,神采秀美且长于清谈,很早便为人熟知。

与阮籍等人不同,在嵇康被害后,王戎开始热心仕途,在宦海也是沉沉浮浮,在生活中还变得极为贪财。

他曾任太子太傅,官拜司徒,位列三公,后来因得罪司马冏被下令投药处死,不过王戎为了活命,假装药力发作,靠掉茅坑才躲过一劫。

从人尽皆知的神童到“伪药发堕厕”的苟且,为现实所逼迫的他,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与嵇康不同,他做不到舍生取义,只能跟着沦亡,最终也算功名利禄双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竹林七贤中最成功的名士,也是最失败的名士。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