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桥的历史和故事?
螺蛳桥,又称“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甘溪乡刘家庄相见坡西峰顶。1935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对云贵两省的控制,修湘黔公路。筑路时,在施秉与镇远交界处,利用自然地形,修建螺蛳桥。抗日战争期间,该桥为京(南京)滇(昆明)交通线上的重要津梁。1949年冬,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四十九军二四九师一营将桥炸损。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工兵将被毁的螺蛳桥加以修复。1985年,施秉县人民政府将此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施秉公路段在桥东侧5米处重建了一座新的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2006年12月30日,原桥禁止车辆通行。
桥由毕业于京都早稻田大学的工程师陈樵荪(贵州大方人)设计。单孔石拱桥,东西向,通高9.2米,拱顶离路面7.32米,矢高3米,净跨6米,桥通长19.2米,桥面宽7.1米。以青料石砌筑,承重20吨。湘黔公路从东向西穿越桥底拱券门,转上螺旋式上升从桥面通过,向西通施秉。大桥券顶上方,横向阴刻楷书“鹅翅膀”3字。桥下方东南200米处,有国民党将领薛岳所题“鹅翅膀”摩崖。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是贵州公路建设史上的第一座立交桥,以中国传统石拱桥建筑技艺因地制宜解决现代工程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螺蛳桥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一座古桥,历史悠久,被誉为“金陵八景”之一。
据传说,螺蛳桥建于南朝梁代,因桥形似螺蛳而得名。
此外,螺蛳桥还有一段著名故事:明朝时,杨延昭担任扬州府知府,为了让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决定修建一座桥横跨大运河。
可是,修桥经费十分困难,杨知府想尽办法却无济于事。
最终,杨知府决定把自己家里所有的银子拿出来修桥,并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上建了一座假山,模拟了修桥过程,以此号召百姓踊跃出资修桥。
经过三年艰苦努力,螺蛳桥修成了,成为扬州的一道美景。
通过修桥故事,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杨知府的仁政和民众的勇气,还可以领略螺蛳桥的独特魅力。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