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刘邦(刘邦对自己的评价?)

十日日十日日2023-12-0962 阅读0 评论

刘邦对自己的评价?

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有一天在皇宫大宴群臣。喝酒喝到半酣的时候,汉高祖说:“各位大臣可以开试布公地议论一下,说说我为什么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没得到天下?”大臣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道:“拿陛下与项羽的待人比,陛下爱发脾气,开口就骂,而项羽却讲究礼貌而尊敬人,这是陛下比不上项羽的地方。但是陛下奖惩分明,使人去攻城略地,打了胜仗便给奖赏,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项羽嫉妒有本事的人,谁有功劳就排斥谁,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不给将土记功,得了城池不给予奖赏,因为这个他才没有能够得到天下。”

评价刘邦(刘邦对自己的评价?)

汉高祖听后说道:“你们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要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要论治国安邦,安定百姓,筹集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要论带兵上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而我能重用他们是我得天下的根本。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阳城宴请功臣宿将时,对自己作出的一番评价。关于刘邦的自我评价,后人认为客观中肯。从他与萧何、张良、韩信对比来看,刘邦确实不如“汉初三杰”,甚至说刘邦连英布、彭越等人都比不了。但是刘邦的魅力就在于这些“人中龙凤”都能唯他马首是瞻。

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评价是,要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张子房。要论治国理政,安定百姓,筹集粮草,我比不上萧何。

要论带兵上阵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而我能够重用他们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根本。我刘邦在识人方面无疑是大睿大彻,能够做到识人、知人,看清人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这是我刘邦的独特之处。

评价刘邦(刘邦对自己的评价?)

刘邦的自我评价?


刘邦置酒洛阳南宫之时,要求“列侯诸将无敢隐朕”,说说“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答以“陛下慢而侮人”,然能“与天下共利”。面对此评,刘邦便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就是刘邦的他评与自评。

从高祖的他评与自评当中,人们看到了高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用、虚怀若谷。

刘邦“知人”,知的是什么呢?我认为,知的是人心和人才。

俗语云:“世上熙来攘往者,无非名和利。”追求名和利,是正常的人正常的社会属性,无可厚非。甚至有时名利的吸引能激发人的精神和才能。刘邦就是这样人情练达,明白人心。刘邦由倨傲而礼待郦食其之后,听其策而克陈留,便封其为广野君,从而实现了一个读书士子对名的追求,使其竭诚尽智,忠直而辅。

当项羽解而东归之时,许韩信以“真齐王”的厚利,赢得淮阴侯的加盟,使得刘项实力对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刘邦正是这样利用对人心的理解,运用名利的杠杆,吸附能人异士,瓦解敌对势力,为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才和兵力的基础。

刘邦表白三个“吾不如”,是他知人才。什么人能做什么事,他的心里十分清楚,后代曹操“唯才是举”很有点他的风范,不因陈平有“盗嫂”恶名而弃之“善谋”之才,因而才有多次危难之时陈平的奇计解围。能知人才并能量才而用,正是领导应有的品质,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无不皆然。

刘邦的三个“吾不如”,仅仅理解为知人善用、虚怀若谷是不够的,我认为,还应该看到其中有作为一个领导、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可贵品质,就是人的自知之明。

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一个人徒具“知人之能”而无“自知之明”,那么即使能重用人才,却也难免自以为是,乱发议论,横加掣肘。现实生活中,那种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外行领导内行之人不可谓不多。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