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哪个时代百姓最富裕,当时人均财富按现在的物价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
1、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即今天的5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万元人民币,年薪108万。
2、在宋朝,城镇居民的月均收入大约为20贯。以食物作为基本需求,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和南宋时期物价飙升的双重影响,平均而言,在宋朝期间,1石大米(约60公斤)的价格大约为700文。与现代相比,60公斤大米的价格大约为140元人民币。
3、宋朝城镇居民每月收入有20贯左右。民以食为天,不管自然灾害,也不管南宋物价激增,平均在宋朝期间:1石大米(差不多60公斤),售价大约是700文,现代60公斤大米差不多140元左右。 综合年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人口数量等因素,得出结论:1贯=240元。20贯就是4800元。
4、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5、年。物价水平很低。许多商品需要凭证。工资水平也不高。那时的电子产品比较贵。从消费角度比较看你买什么东西。如果从日常生活用品。大概估算。那时1000块钱。我觉得相当于现在的。4万块钱。
明朝崇祯年间物价
物价波动尤其体现在米价上,政府虽然设法平抑,但晚明时期米价普遍高于1两/石。油品如油价在崇祯末年苏州高达每斤70-80文,西北地区的油品更显昂贵。盐价在松江府因水灾而上涨,每100斤值银0.5两,而茶价则相对较低,明末优质茶叶每斤约值2钱银子。总体来说,晚明社会的消费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
年(崇祯)苏州的大米有多贵呢?100个铜钱一斤,也就是大约50-100元人民币一斤。想想吧,一个3口之家每月要花3000元人民币买米,一个月的食品成本就到4000元以上,那是个什么概念 当然 这是末末期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换算的出来的结果需要除以0.3得到的才是最贴合实际的答案,所以相应的为6000元,400元,2000元,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由此可见,一两银子并不是电视剧里宣传的那样,只要是高兴了,就拿出一锭银子,赏了!那肯定不是一两,有的时候是50两。
问问日元历史上的购买力?
从金融交易数据上可以很容易查到日元对美元的历史汇率。因为美元的信息比较多,我打算查美元的实际购买力来推导。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各国的物价水平经历了显著的变动。以日本为例,十年前汽油的价格大约每升100日元,而现在的价格约为每升140日元。 分析日本近十年的物价变化,可以发现整体上物价相对稳定,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尽管如此,与20年前相比,日元的购买力有所下降,这表明了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
近二十年来,各国的物价变动显著。以日本为例,十年前的汽油价格大约每升100日元,而如今这一数字上升至约140日元。 观察日本近十年的物价趋势,可以发现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状态。尽管如此,相对于20年前,日元在国内的购买力还是有所下降,表明了一定的贬值现象。
那日本为例,十年前的汽油价格每升大概100日元,现在140日元左右。本人在日本待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日本的物价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属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日元在日本国内相对于20年前的日元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单对于国民收入比来说,相比国内的人民币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有一种购买力平价说,比如:麦当劳一个汉堡人民币12,在美国大约是2美元,这样推算出汇率大约是6:1,也就是说6块钱人民币和1美元能买到的东西一样多。这就是汇率。银行报价一般有三个价,买入价、卖出价、中间价。
新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高通货膨胀期?
1、7-1989年——货币政策失控导致的通胀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7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
2、7年至198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显著通货膨胀。在这一经济扩张期,物价指数升至历史高点。1986年,物价指数较1985年上涨0%,1987年上涨17%,1988年更是大幅上涨38%。此次通胀的主因在于政府为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资金需求,自1986年起增加了财政支出,扩大了财政赤字。
3、中国建国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分别是在建国初期、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这三次通货膨胀尽管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大量的财政赤字紧密相关。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建国初期。那时,国家为了建设新社会和工业现代化,大规模投资,导致财政支出远超收入,形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4、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8%。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