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3返回舱着陆点经纬度

十日日十日日2023-08-2871 阅读0 评论

神14出差三人组,于11月14日晚在东风着陆场成功返回,相信大家看了整场直播后,心情激动不已。

神舟13返回舱着陆点经纬度

陈冬,刘洋,蔡旭哲他们三人创造了多个“第一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天宫”的“T”字组装。

首次与神舟15号航天员们在轨交接班。同时,陈冬也成为了首个在空间站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他们在空间站里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了“问天、“梦天”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15号艘载人飞船。对于这次航天员乘组回归,网友们也科普了很多知识。

1、为什么要夜间返回?

好多人认为这是为了证明夜间返回的能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窗口期的问题,和神舟15号飞船一样,只有在夜间时候发射才是最佳时期。因此选择了在夜间返航,而东风着陆场是最佳地点。

2、为什么主伞没有第一时间剪断?

好多网友调侃称这是一次“失误”,因为在神舟13号飞船着陆时,返回舱是直立的,记得当时还有小动物从旁边经过被记录在镜头里。其实这样的操作或许并不是人工剪伞“失误”,可能当时主持人并没有向专家询问,也就不知道其中缘由吧。当晚东风着陆场气温很低,只有零下14度。但当时并没有大风,返回舱水平停在那里非常的安全,所以地面工作人员到达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锯断伞绳,甚至几个人站在返回舱前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从这几天的演练中,工作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其实水平出仓会比垂直出仓方便得多,上一次出仓用了50多分钟,动用了大量的机械。

3、什么是“污水井”?

网友们听到主持人说,工作人员要在现场确认有没有“污水井”?其实这个“无水肼”,它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100公斤的无水肼爆炸后,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威力相当大的。它和氧化剂共同作用,就形成了航天返回舱的液体推进剂。

4、为什么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还准备了口罩。

从视频直播画面上看到,第一个出舱的航天员是陈冬,当他发表完演讲后,有一位工作人员用了好大力气,拿出了一支医用蓝色口罩。当准备给航天员戴上时,却发现有头盔并不是很好戴,随后陈冬摇了摇手表示不用了。不过等到蔡旭哲出仓后,工作人员还是如愿以偿的帮他戴上了口罩。一方面也看出了工作人员做的非常细心,准备的也是非常的充分。因为是夜晚天气很冷,再加上野外的环境,戴上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返回舱的落点是否不太精准?

从直播画面来看,最终的着陆点是东经100度03分11秒,北纬41度39分13秒。有网友计算了一下,比第二次播报的着陆点的经度差144秒,每秒30.8米,差了4435米;纬度差了31秒,每秒约23米,差了720米,总误差应该为4.45公里。要知道咱们的东风着陆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90公里,东西宽190公里。对于这点误差,可以说是非常精准的。直升机救援队仅用了几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地面的猛士和医监医保车等车辆从16公里外,也很快到达了返回舱。

2022神舟十三号返回具体时间地点

目前2022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并且根据最新的消息还将于近日择机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返回东风着陆场,那么2022年神舟十三号返回具体时间地点一起了解下。

1、返回时间

目前,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航天员乘组计划于4月中旬返回地面。

2、着陆地点

东风着陆场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少雨多风。这里有沙漠、戈壁、山地,基本涵盖了需要进行试验的各种着陆地形。

“转正”前,东风着陆场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着陆场的备用着陆场。2016年6月26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返回。这是东风着陆场首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启用。此后,东风着陆场“露脸”的次数就变多了。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着陆场则由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而今,东风着陆场准备就绪,正在等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归来。

直播神十三航天员返回地球地点

十三航天员返回地球地点,东风着陆场。

六个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实验、出舱、过年、授课他们啥时候能够返回到地球。

神十三航天员返回地球时间:2022年4月16日8:00,神十三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神十三航天员返回地球着陆地点:东风着陆场。神十三返回地球大致分5步:

1、

分离撤离:人上“神舟”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

2、

制动离轨:飞船通过调姿、制动、减速,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

3、

惯性滑行:等待再入时机,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

4、

再入大气层:返回舱穿越黑障、经历考验;

5、

着陆:开伞、反推、落地。回家在即,期待英雄凯旋。

东风着陆场主要作用

根据任务特点,东风着陆场确定了“指挥协同顺畅、捕获跟踪及时、搜索处置高效、回收安全顺利”的任务目标,紧盯关键环节,着重抓好思想发动、组织领导、总体协调、科研攻关、装备准备、试验文书、人员训练、任务保障、应急处置、安全管控等10个方面的工作。

着陆场区指挥部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次全系统搜索回收综合演练,多次组织了针对着陆场周边沙漠、戈壁、山地等复杂地形环境的搜索、作业展开、野外生存等课目训练,熟练掌握了在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时间、不同地形等条件下,对返回舱的搜索、处置、回收等各种技能,优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还建立了多种方案预案。测控、搜索、通信、气象等10个部门结合自身任务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研究问题、搞好协同,确保装备处于最佳状态、组织协调更为顺畅、人员安排更为合理。

神舟十三号着陆地点

2022年4月16日上午9点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东风着陆场的特点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东南部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区主要以戈壁地形为主,有利于搜救车辆通行;东区地形较为复杂,主要地形特征有软戈壁、梭梭林、盐碱地、草湖等。东风着陆场具有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特点,平坦的地势利于直升机快速搜索与降落。

神十四返回舱,成功着陆!选择返回的时间和地点有什么讲究?

神14出差三人组,于11月14日晚在东风着陆场成功返回,相信大家看了整场直播后,心情激动不已。

陈冬,刘洋,蔡旭哲他们三人创造了多个“第一次”。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天宫”的“T”字组装。

首次与神舟15号航天员们在轨交接班。同时,陈冬也成为了首个在空间站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他们在空间站里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了“问天、“梦天”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15号艘载人飞船。对于这次航天员乘组回归,网友们也科普了很多知识。

1、为什么要夜间返回?

好多人认为这是为了证明夜间返回的能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窗口期的问题,和神舟15号飞船一样,只有在夜间时候发射才是最佳时期。因此选择了在夜间返航,而东风着陆场是最佳地点。

2、为什么主伞没有第一时间剪断?

好多网友调侃称这是一次“失误”,因为在神舟13号飞船着陆时,返回舱是直立的,记得当时还有小动物从旁边经过被记录在镜头里。其实这样的操作或许并不是人工剪伞“失误”,可能当时主持人并没有向专家询问,也就不知道其中缘由吧。当晚东风着陆场气温很低,只有零下14度。但当时并没有大风,返回舱水平停在那里非常的安全,所以地面工作人员到达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锯断伞绳,甚至几个人站在返回舱前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从这几天的演练中,工作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其实水平出仓会比垂直出仓方便得多,上一次出仓用了50多分钟,动用了大量的机械。

3、什么是“污水井”?

网友们听到主持人说,工作人员要在现场确认有没有“污水井”?其实这个“无水肼”,它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100公斤的无水肼爆炸后,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威力相当大的。它和氧化剂共同作用,就形成了航天返回舱的液体推进剂。

4、为什么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还准备了口罩。

从视频直播画面上看到,第一个出舱的航天员是陈冬,当他发表完演讲后,有一位工作人员用了好大力气,拿出了一支医用蓝色口罩。当准备给航天员戴上时,却发现有头盔并不是很好戴,随后陈冬摇了摇手表示不用了。不过等到蔡旭哲出仓后,工作人员还是如愿以偿的帮他戴上了口罩。一方面也看出了工作人员做的非常细心,准备的也是非常的充分。因为是夜晚天气很冷,再加上野外的环境,戴上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返回舱的落点是否不太精准?

从直播画面来看,最终的着陆点是东经100度03分11秒,北纬41度39分13秒。有网友计算了一下,比第二次播报的着陆点的经度差144秒,每秒30.8米,差了4435米;纬度差了31秒,每秒约23米,差了720米,总误差应该为4.45公里。要知道咱们的东风着陆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90公里,东西宽190公里。对于这点误差,可以说是非常精准的。直升机救援队仅用了几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地面的猛士和医监医保车等车辆从16公里外,也很快到达了返回舱。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