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丙子胡乱”的意思,貌似是一场战争
1、丙子胡乱一般指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是指1637年1月至2月(丙子年十二月至丁丑年正月)清朝攻打朝鲜王朝的战争。朝鲜半岛历史上称之为“丙子胡乱”或“丙子虏乱”,又因跨越丙子、丁丑两年,合称“丙丁虏乱”。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确立了“兄弟之国”的关系。
2、丙子胡乱又称丙子虏乱,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
3、丙子之役,又称 丙子之变, 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虏乱或丙子胡乱()。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1636年12月2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
4、就在林庆业官复原职的同一年,清朝入侵朝鲜,史称丙子胡乱。林庆业据守白马山城抗击清军,将清军阻挡在白马山城防线以北一带,同时向朝鲜朝廷要求增援。然而朝鲜的大臣金自点想要独据抗清的战功,封锁了林庆业增援的消息,导致了清军的成功南下。不久以后,清军逼近朝鲜首都汉城,朝鲜仁祖逃亡南汉山城避难。
5、影片以满族后金政权入侵朝鲜(韩国史称“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独闯满军大营的朝鲜神箭手“南一”的故事。该片于2011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创下了超过700万人的观影成绩,成为了2011年韩国本土最卖座影片。
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立碑之经过
1、年春,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丁丑下城),愿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设坛受降,随后清军撤离朝鲜。当年六月二十六日,朝鲜仁祖命人改筑三田渡坛所,铺砖造阁,以将立碑石,撰述皇太极功德。
2、大清皇帝功德碑(穆麟德:Daicing gurun i Enduringge Han i gung erdemui bei,朝鲜语:)是1639年朝鲜王朝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附近建立的石碑。
3、年,清朝皇帝皇太极发动丙子胡乱,征服朝鲜,而后要求朝鲜为其立功德碑,于是两年后该碑被竖立在今大韩民国首尔特别市松坡区的三田渡,故通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4、丙子之役结束后,清军将领马夫大就主张让朝鲜建这座大清皇帝功德碑。最初,皇太极对此事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没有决定是建还是不建。后来朝鲜大臣又主动提出修建此碑,认为为皇太极刻碑颂功的事还是自己主动做的的话好一点,他们说此等事元无大段利害,而其生光则多矣。
5、为了彻底的让朝鲜记住自己此时的地位,皇太极还勒令朝鲜仁祖国王为他立碑颂德,也就是现在咱们看到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此碑上的内容全部由皇太极提供,朝鲜只是负责刻上去,不仅如此,皇太极还规定,不管是清朝官员还是朝鲜国王,都要定期去祭拜这块石碑,并且见了这块石碑必须行叩拜之礼。
事大主义的朝鲜的事大主义
可以说,朝鲜王朝本身就是在事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朝鲜太祖李成桂也将事大主义奉为基本国策,几乎与朝鲜王朝相始相终。
事大主义(朝鲜语:)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对比情况之下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鲜王朝对中国明朝和清朝称臣纳贡的政策。
事大主义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对比情况之下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鲜王朝对中国明朝和清朝称臣纳贡的政策。从1895年起,朝鲜半岛脱离中国,正式开始与事大主义决裂;而对于事大主义的批判,也一直在进行中。这种对事大主义的批判的直接表现就是否定中国。
从1895年起,朝鲜半岛脱离中国,正式开始与事大主义决裂;而对于事大主义的批判,也一直在进行中。这种对事大主义的批判的直接表现就是否定中国。1896年创刊的朝鲜报纸《独立新闻》写道:““朝鲜人从不知独立为何物,而且对外国人蔑视朝鲜人无动于衷。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