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鼓书简介
长子鼓书作为本土主要曲种,吸收了柳树道情、铁板书等地方特色,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丰富唱腔。上个世纪50年代,有花小狗、师全中等名艺人,后有周贵喜、申胖友等,而今鲍先平等新一代艺人也在上党地区享有盛誉。长子鼓书队通常由10至12人组成,成员全能,能吹拉弹唱,被誉为“万金油”。
长子鼓书是山西省的汉族说唱艺术。长子县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12008年,山西省长子县申报的长子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子鼓书流行于长治地区,是长治地区主要的曲种,长子鼓书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现任长治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长子鼓书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曲目有小两口回娘家、牵手、耍高招、回家、老娘泪等,长子鼓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接地气,已成为当地老百姓重要的娱乐方式。
上党鼓书与长子鼓书区别
1、意义不同,起源地不同。意义不同:上党鼓书一种汉族戏曲剧种,而长子鼓书是是一门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且采用方音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上党鼓书起源于山西,而长子鼓书起源于河北。
2、上党鼓书,源于中国古代的“鼓子词”说唱传统,在山西省东南部的襄垣县及周边地区,甚至阳泉、陵川等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唱腔主要分为鼓儿词和柳调两大类别,前者以慢板为主,兼有抢板、散板、哭板等变化;后者以平板为主,再配合鼓板、小哭板等。
3、上党鼓书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上党鼓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山西省上党地区。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党鼓书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以说唱形式演绎故事。
4、上党鼓书是山西省的一种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长治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
5、上党鼓书的表演形式独特,其唱腔结构多样,主要分为板腔变化体的鼓儿词和柳调两种。鼓儿词以大板为主,辅以抢板、散板和哭板等不同板式,而柳调则采用一人敲八角鼓,另一人伴奏月琴的对唱方式。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长篇书目中,演唱者通过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多种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长子鼓书的传承现状
长子鼓书到目前,演出队约70多个,从业人员约1500多人。1984年曾于《山西日报》头版,登载“盛赞长子鼓书演出队”的通讯文章。80年代至今,已多次参加省、市曲艺调演、汇演并获大奖。
进一步深入,2010年,长子县的又一瑰宝——长子鼓书也取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作为曲艺项目,它在名录中占据了第三批的第二位置,这表明长子县在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扬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长子县的北高庙,这一系列的文化遗产更是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和传承。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子县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2008年,一项名为“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的传统音乐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被列为第68号,成为长子县艺术瑰宝的一份子。
长子鼓书多在民间传播,由于民间人民的文化水平低,无法记载,常有中断。
总之,长子鼓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