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卬和魏章

十日日十日日2023-08-30220 阅读0 评论

公子卬名魏昂,是魏惠文的同母弟,商鞅当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的时候和公子卬交好,这种关系日后被商鞅利用:公元前341年第五次河西之战之际,当时魏国虽然经过马陵之战之败但是霸主虎威犹在,公子卬也是时之名将,正面交战商鞅未必有胜算,于是商鞅以叙旧为由“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破之以归秦”,也就是说公子卬被他的老朋友商鞅使诈不仅俘虏了他还击溃了魏军;十几年后的公元前331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公子卬和魏章

《史记索隐·魏世家》记载:“章为魏将,后又相秦”,魏章也是魏国人和张仪交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受到张仪欺诈(张仪为了瓦解齐楚联盟游说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不和齐国结盟,秦国愿以600里商於之地献给楚国,楚怀王果然上当背弃了齐楚联盟,结果张仪却不承认了只说当时答应的是6里地而非600里地)大怒攻秦,秦惠文王以魏章为主帅双方战于丹阳,楚军大败被斩首八万,秦楚齐三强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楚国由盛而衰。两人同为魏国人而且之前都是效力于魏国再到秦国的,所以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得丹阳之战大捷的魏章其实就是当初被商鞅俘虏到了秦国,并在雕阴之战俘虏了龙贾的公子卬!(比如《大秦帝国》第一部和第二部就把两人视为同一人),那么魏国名将魏昂和秦国名将魏章是否为同一人?其实是一个魏章,两个公子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年龄不对,公子卬是魏惠王弟弟(这个有点疑问,但他应该是和魏惠王同辈的),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41年河西之战时魏惠王59岁了,作为同辈的公子卬不至于和魏惠王年龄相差很大,这是其一;其二商鞅生于公元前395年,他能和公子卬相交莫逆两人年龄相差也不会太大,所以公元前341年的时候公子卬至少也得四十多岁了,丹阳之战是公元前312年,此时的公子卬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怎么可能还会作为主将出战,莫非秦国无人?从这点来看,公子卬不会是魏章。

第二,关于公元前331雕阴之战“虏其将龙贾”的是谁?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史记·秦本纪》说的是公子卬,《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则说的是犀首也就是公孙衍,“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子可称为公子,所以战国时期公子不少;史书有个惯例或者说是比较严谨那就是为某国某家作纪作传时提到“公子”一般是默认为此国之公子,如果提到别国公子一般都会加上国别以区分,比如上面提到的“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便是如此。

既然有魏公子卬,再有一个秦公子卬也不足为奇,所以《史记·秦本纪》说的公子卬很可能是默认的秦国公子也就是赢卬而非魏卬。其次,此次大战可能是秦国公子卬和公孙衍共同领兵,所以史记中两处记载不同说得过去,但是此公子卬非彼公子卬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魏国名将魏昂和秦国名将魏章应该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一个魏章,两个公子卬。不过话说回来,战国时期的魏国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不少大名鼎鼎之人要么是魏国人,要么是之前在魏国但是魏国没有能留住人家,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名将名相:商鞅,张仪,范雎,公孙衍,魏章,尉缭子;还有去了楚国的吴起和去了齐国的孙膑,不要说别的,只要魏国国君慧眼识珠留住这些人才魏国的霸业何止百年,能笑到最后的估计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

前潮紫云公主嫁给谁了

公子昂。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中秦孝公的女儿紫云公主嫁给了公子昂,公子昂后改名为魏章。公子昂(战国)公子卬又称作“魏卬”,中国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公子,秦相商鞅旧友。商鞅攻魏时公子卬于河西迎战,最终受骗被俘。相关事件马陵之战、河西之战。

大秦帝国魏章简介

大秦帝国魏章简介

魏章和公子昂是同一人吗?

导读:大型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正在热播,又细心的观众发现百度百科秦惠文王的介绍里,大秦帝国2(纵横)里的魏章和大秦帝国1(裂变)里的公子昂是一个人(引原话“魏章就是当初商鞅诈取的公子魏昂”)那么历史上的魏章和公子昂是否是同为一个人呢?魏章又是谁呢?

《大秦帝国之裂变》公子昂

“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事实上此公子昂即彼公子昂,从词法上看,“公子昂”并非一个人名,而是名为“昂”的“公子”,诸侯之子皆可称为公子。

其实早有人考证过,这里的“公子昂”,实际上是“公孙衍”(犀首)可查看《史记·苏秦列传》魏章大约公元前370年出生。

公元前346年,魏章带领魏军和韩军攻打楚国,取上蔡城,后来跳槽到了秦国担任庶长。

公子昂,又称作“魏昂”,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公子,后战败被俘。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从车上掉下来受伤,一连叁个月没上朝,不见楚国使者。

楚怀王得知被骗后大怒,转而与齐国联合,一面命屈匄勐攻秦国的于中;一面任命柱国景翠为主将,包围秦国的盟国韩国的雍氏;而齐国也趁机出兵,联合宋国包围了秦国的盟国魏国的煮枣。

秦惠文王发兵叁路,一路由庶长魏章率领救援商于,一路由甘茂率领攻占楚国的汉中,一路由庶长樗里疾率领联合韩、魏两国反击楚、齐。

前312年,樗里疾所率领的秦军与韩军在雍氏击败景翠的军队,继而与魏章的部队会合。

秦惠文王死后,其子秦武王继位,张仪、魏章失宠,前310年,张仪、魏章被秦武王驱逐至魏国,此后魏章事迹再无记载。《秦集史》认为秦国国内有朝内执政大臣推荐亲信将领在外统兵的传统,如张仪与魏章、魏冉与白起、范雎与郑安平就属于这种关系。

执政大臣与亲信将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张仪失势后魏章也被驱逐,魏冉被罢免职务后白起随后被赐死,郑安平投降赵国后范雎也辞职归乡。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二回《赛举鼎秦武王绝胫莽赴会楚怀王陷秦》中,秦武王继位后设置丞相一职,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魏章因没有得到相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国。

秦国名将魏章和魏国名将魏昂,到底是一个人吗?

公子卬名魏昂,是魏惠文的同母弟,商鞅当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的时候和公子卬交好,这种关系日后被商鞅利用:公元前341年第五次河西之战之际,当时魏国虽然经过马陵之战之败但是霸主虎威犹在,公子卬也是时之名将,正面交战商鞅未必有胜算,于是商鞅以叙旧为由“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破之以归秦”,也就是说公子卬被他的老朋友商鞅使诈不仅俘虏了他还击溃了魏军;十几年后的公元前331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史记索隐·魏世家》记载:“章为魏将,后又相秦”,魏章也是魏国人和张仪交好,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受到张仪欺诈(张仪为了瓦解齐楚联盟游说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不和齐国结盟,秦国愿以600里商於之地献给楚国,楚怀王果然上当背弃了齐楚联盟,结果张仪却不承认了只说当时答应的是6里地而非600里地)大怒攻秦,秦惠文王以魏章为主帅双方战于丹阳,楚军大败被斩首八万,秦楚齐三强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楚国由盛而衰。两人同为魏国人而且之前都是效力于魏国再到秦国的,所以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得丹阳之战大捷的魏章其实就是当初被商鞅俘虏到了秦国,并在雕阴之战俘虏了龙贾的公子卬!(比如《大秦帝国》第一部和第二部就把两人视为同一人),那么魏国名将魏昂和秦国名将魏章是否为同一人?其实是一个魏章,两个公子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年龄不对,公子卬是魏惠王弟弟(这个有点疑问,但他应该是和魏惠王同辈的),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41年河西之战时魏惠王59岁了,作为同辈的公子卬不至于和魏惠王年龄相差很大,这是其一;其二商鞅生于公元前395年,他能和公子卬相交莫逆两人年龄相差也不会太大,所以公元前341年的时候公子卬至少也得四十多岁了,丹阳之战是公元前312年,此时的公子卬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怎么可能还会作为主将出战,莫非秦国无人?从这点来看,公子卬不会是魏章。

第二,关于公元前331雕阴之战“虏其将龙贾”的是谁?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史记·秦本纪》说的是公子卬,《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则说的是犀首也就是公孙衍,“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子可称为公子,所以战国时期公子不少;史书有个惯例或者说是比较严谨那就是为某国某家作纪作传时提到“公子”一般是默认为此国之公子,如果提到别国公子一般都会加上国别以区分,比如上面提到的“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便是如此。

既然有魏公子卬,再有一个秦公子卬也不足为奇,所以《史记·秦本纪》说的公子卬很可能是默认的秦国公子也就是赢卬而非魏卬。其次,此次大战可能是秦国公子卬和公孙衍共同领兵,所以史记中两处记载不同说得过去,但是此公子卬非彼公子卬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魏国名将魏昂和秦国名将魏章应该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一个魏章,两个公子卬。不过话说回来,战国时期的魏国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不少大名鼎鼎之人要么是魏国人,要么是之前在魏国但是魏国没有能留住人家,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名将名相:商鞅,张仪,范雎,公孙衍,魏章,尉缭子;还有去了楚国的吴起和去了齐国的孙膑,不要说别的,只要魏国国君慧眼识珠留住这些人才魏国的霸业何止百年,能笑到最后的估计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