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花园口洪水位

十日日十日日2023-09-03189 阅读0 评论

黄河三次发水的资料。

新乡市花园口洪水位

黄河5次洪灾资料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1933年的八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1933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下游多出决口。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黄河花园口站7月17日晚,出现了自1919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1982年黄河大水灾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8月2日18时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滞削了洪峰。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历经7天,洪峰于8月9日入海。

1982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1982年洪峰流量虽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年,一般高1米左右,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2米左右。由于东平湖滞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于1958年。追问

我们教科书上是三次啊

黄河下游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哪一年,流量是多少

1) 河槽严重淤积、洪水位抬高、平滩流量减小、过洪能力降低,出现小水大灾和长时间断流.
  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河槽发生严重淤积,1986~1999年间,全断面年均淤积量为3.12亿t,其中河槽淤积2.33亿t,占全断面的74.7%,十年间下游河槽淤高1.2.93m,
  从表2-2给出的最高洪水位与最小平滩流量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洪水位最高,平滩流量最小,同时发生,如发生最高洪水位的1973年,1992年,1996年相应汛前的平滩流量均很小.
  造成洪水位高低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河床条件,当前期连续几年枯水,河槽连年淤积,或汛初小水大沙均会造成前期河床集中淤积,使水位大幅度抬升,在本年汛期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由表2-2给出历年汛初3000m3/s和1000m3/s的水位数据可以看出.在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年份,汛初3000m3/s和1000m3/s的水位均表现最高,如1973年、1992年、1996年.其中1969年至1973年为枯水系列,花园口站3000m3/s水位累计抬升0.93m,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汛期水量大幅度减少,1986年至1996年也是枯水系列,其中1986年到1992年3000m3/s水位抬升1.0m,到1996年汛前抬高1.35m.由此可见,造成最高洪水位的主要原因基本清楚,前期连续枯水引起河床连续淤高是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槽的严重淤积,使得平滩流量减小,一旦洪水漫滩将造成小水大灾.表2-3给出近十年下游河道平滩流量的变化情况.
  1996年8月花园口站发生洪峰流量7860m3/s,最大含沙量126kg/m3,花园口站水位达94.73m,洪水大漫滩,使高滩上水,并顺堤行洪,造成走一路淹一路,极不合理的洪水演进过程,造成300多万亩滩地受淹,受灾人口达100多万[4],比1958年发生的流量22300m3/s特大洪水所造成的淹没损失还大.造成小水大灾的主要原因是二级悬河的普遍存在与河槽的过流能力小.
  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是在游荡性河道不利的来水来沙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在游荡性河道上进行河势控导的结果.游荡性河流以小水挟沙过多而造成河槽严重淤积著称.在小水挟沙过多没有得到控制之前,单纯的采取工程措施控导主流,对当时的防洪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因主流的摆动范围得到控制,小水淤积的范围也随之固定,经常走水的主槽不断淤高,而不能摆动,改变了天然游荡性河道通过主流摆动平衡滩槽差的演变规律.生产堤的破除,虽然洪水上滩后增加了滩地的淤积,但滩地面积大,大漫滩机会少,且在滩面形成滩唇和1/2000横比降,主槽的抬升速度仍大于滩区,久而久之形成目前的二级悬河.
  随着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和近年来降雨偏少,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从1972年到1987年的26年中,下游共有20年断流,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断流状况日趋严重,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36天,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600多公里.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长时间的断流使下游河道萎缩,对黄河下游防洪极为不利,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2) 提高高村以上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稳定河槽,进一步整治河道
  高村以上游荡性河段长300km,由于河槽极为宽浅,不仅使得高含沙洪水的输沙能力低,同时在高含沙洪水输送过程中产生一些特殊现象,如流量沿程增大、河势突然变化等给水文预报、防汛造成严重的困难,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是河道整治的重点.
  在高村以上河段,已修建整治工程90处,坝垛2881道,单位河长的工程长度已达882.4m/km,由于一岸整治,河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主流在3~4km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摆动,常出现平工出险,险工脱流,背着石头撵河的被动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河槽极为宽浅,无法控导主流,使得整治工程难以布置,大部分河道整治工程都是因抢险而兴建.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初期下泄清水、滩地坍塌展宽后,河势更难于控制,为了有利于形成窄深河槽,应抓紧研究下游河道进一步整治措施,使主流游荡摆动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可提高河道输沙能力,为排沙入海创造条件.
  面对黄河下游出现的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受库区条件限制不能对黄河水沙进行大幅度调节,因此无法解决目前下游河道出现的问题.要想解决“小水大灾”和缓解断流问题,应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结合,充分利用河道可以达到的输沙潜力,与河槽形态调整变化对输沙的影响规律,从而更合理地调节水沙,并与下游河道整治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理下游河道目标.

地理问题

地上河,“悬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黄河的独特称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闻名中外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它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所谓“悬河”是指黄河下游河道而言,当地又叫它“天上河”。
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亿吨,接近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
黄河由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汇成一把利剑,劈开迭峦重峰,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在峡谷最窄的地方,从底仰望天空,云天一线;俯视河谷,急流激荡,犹如万马奔腾。黄河的中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过中游后,河出峡谷,进入下游的冲积大平原,870多公里的河道,横贯豫、鲁两省。由于下游河道平坦,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逐年升高。黄河每年带到下游的泥沙,约四分之一要堆积在下游河道内。由于河床逐年抬高,年复一年,就使黄河下游河床一般比大堤外地面高出3~5米,有的竟达9~10米,“悬河”之称就由此而来。
地上悬河
黄河——地上悬河 [河道特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盆地型地貌,暴雨洪水挟沙下泄,汇水迅速,下游来水峰高浪大流急,但水量较小。适应这种洪水特点,下游实行了宽河防洪战略,让洪水在广大滩区漫滩滞蓄,洪水泥沙主要靠主槽输移入海。全下游河道的特点是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防洪能力上大下小。艾山以下山区河道窄处河宽400—500m,最窄处仅287m ,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的卡脖子河段。
黄河下游洪灾威胁严重,主要是洪水不能全部输沙入海,河道淤积抬升所致。1920年至1983年63中,铁谢—利津河道共淤积泥沙165亿t;1950年至1983年的33年淤积70亿t。
黄河——地上悬河 [冲淤特点]
在自然河道条件下,大洪水淤滩刷槽,使滩槽高差增大,行洪条件改善;中小洪水和非汛期小水在主槽内淤积,主槽抬高,使平滩流量减小,防洪能力下降。
在长时段上,大洪水与中小洪水交替出现,从而保持了下游河道的高滩深槽河道形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
黄河——地上悬河 [防洪]
黄河下游地上河,洪水泥沙主要在河槽中输移入海,大堤、险工、滩地共同构成下游防御体系。
历史上黄河决堤泛滥大多为冲决、溃决出险,又多发生在洪水尾水或后续洪水之时。因为黄河大堤的泥沙含沙量高,遇水易液化,抗蚀力快速降低。
主流摆动、横河、斜河、滚河、偎堤和顺堤行洪是黄河防洪的严重险情,就是因为洪水直冲大堤出险或在大堤液化后出险。这是黄河下游地上河防洪,与其他清水河流(地下河)防洪的最大不同。
再就是,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泥沙俱下,不仅造成洪水淹没灾害,而且泥沙淤积为害严重,所经之处河、湖、坑、塘、村庄、耕地等夷为平地,并形成沙丘长期为害。
同时,液化的大堤和高含沙河床,迅速被洪水刷深、刷阔。河床与两背地面的悬殊高差,也使决口极难堵复。
黄河——地上悬河 [“96.8”洪水]
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由高滩深槽演变为二级悬河,根本改变了主槽输送洪水泥沙的河道基本条件,从而导致了防汛抗洪的困难,造成洪水对下游的严重威胁。
人民治黄以来,1958年成功地防御了花园口22300m3/s大洪水。而1996年8月5日花园口7600 m3/s中型洪水就大漫滩。黄河“96.8” 中型洪水严重异常,下游洪水威胁严峻。
1、洪峰演进速度特别慢。
一周以后发生的第二场洪水,8月13日花园口洪峰5520 m3/s,于15日在孙口赶上第一场洪水,两峰合为一峰,流量仅5540 m3/s。
洪水从花园口至利津共用了369.3小时,为正常漫滩洪水用时187小时的2倍。夹河滩至高村河长120km,洪水用时120小时,为正常洪水用时的6倍。
2、洪水位表现异常高。
花园口、孙口、泺口均为最高历史洪水位。高村以上险工、控导工程水位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6—1.29m。花园口站最高洪水位94.73m,比1958年洪峰流量22300 m3/s洪水位高0.91m。连1855年决口改道以来140多年未上水的河南省原阳、封丘、开封等高滩,也普遍漫水,水深达1m多。中型洪水就漫了1855年改道前大洪水才可漫天水的原阳、封丘、开封等高滩,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严重程度,说明已超过了改道前的灾害形势。
黄河——地上悬河 [二级悬河]
宽河道主槽平滩流量3000 m3/s,漫滩速度慢,滞水时间长,积水深,排水困难。而三门峡水库运用前50年代,自然河道时的平滩流量为7000--8000 m3/s。河道断面形态是槽高、滩低、堤根洼。
河道平面形态是,生产堤、滩唇、控导工程连在一起,与主槽把河道分割成若干个封闭的滩区。洪水在3000 m3/s流量便漫滩,演变成了一座座相互连接的滞洪滞沙平原水库群,已基本失去泄洪输沙通道的功能。“96.8”洪水,宽河道滩区滞蓄洪水10亿m3。
据测算,宽河道滩地滞洪量可达20亿m3。它已经成了一座大型平原水库,而且是被分割成若干小块的、首尾相连的不规则水库。洪水在这样的河道里流动,必然是横河、斜河、滚河、偎堤和顺堤行洪的普遍发生。
黄河——地上悬河 [二级悬河演变]
1958年成功防御大洪水时的河道是高滩深槽,1982年航测中已经是二级悬河。由高滩深槽演化成为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高昂的二级悬河,主要是三门峡在浑水河段的调节所致。
在1950年至1960年自然河道时期,铁谢—利津共淤积25.786亿t,其中滩地淤积占76.77%,主槽淤积占23.23%。在主槽淤积中,宽河道占98.79%,窄河道占1.21%。在滩地淤积中,宽河道占84.23%,窄河道占15.77%。可见,下游河道淤积分布是比较合理的,与河道的上宽下窄、主槽面积占1/3、滩地面占2/3的构成相一致,基本为平行淤积抬升,防洪能力得以保持。
从1960年10月至1991年11月三门峡运用期间,铁谢—利津淤积总量23.827亿m3,其中滩地淤积2.011亿m3,占8.44%;主槽淤积21.816亿m3,占91.56%。在主槽淤积中,宽河道占78.55%,窄河道占21.45%。在滩地淤积中,宽河道占13.13%,窄河道占82.87%。宽河道滩地淤积仅占总淤积量的1.1%。由此可见,三门峡等干支流水库调节洪水,下游河道冲淤的后果是:宽河道滩地该淤的没淤,主槽和窄河道不该淤的却淤积加重。
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大洪水减少。黄河下游是“大水出好河”。如1958年大洪水,滩地淤积10.5 亿t ,主槽冲刷8.65亿t ,滩槽高差增大,平滩流量增加,河状变好。50年代10000m3/s以上大洪水出现9次,而从1960年至今只出现2次。大洪水的淤滩刷槽作用丧失,使淤积主要发生在主槽里,以致于造成主槽由淤没到淤高,进而形成二级悬河的演变。
黄河——地上悬河 [二级悬河形成原因]
据黄河研究成果,下游河道的洪水输沙能力,与洪水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中上游水库防洪运用的基本作用,就是蓄洪削峰,减少洪峰流量,以减轻下游的防洪负担。这种在清水河流有效的防洪措施手段,在黄河这条多沙河流中,却造成了主槽的严重淤积,洪水挟沙输沙能力的削弱,河道防洪能力的丧失。三门峡水库是既调水又调沙,其蓄水削峰的防洪作用,是以淤积主槽、牺牲下游的防洪能力为代价的。从第二次改建完成开始排沙,70年代把下游主槽淤没,河道进入衰亡阶段。1982年航测,铁谢至利津的内滩(滩唇到生产堤之间)面积969km2,外滩(生产堤到大堤之间)面积1818 km2,中水河槽(包括嫩滩、边心滩及心滩)面积1017 km2,二级悬河普遍形成。80年代以后二级悬河加速发展,“96.8”中型洪水大漫滩证明,现河道已经失去中大洪水的泄洪输沙通道的功能作用。
黄河——地上悬河 [“96.8”洪水灾情"]
“96.8”洪水期间,黄河下游大堤发生的渗水、塌坡等各类险情170处;控导工程有140处1500道坝垛漫顶过流。险工控导工程有2960道坝出险5280坝次。其中,河南河道有76处、521道坝、出险2263次;山东河道有255处、2448段坝岸先后出险3017坝次。
河南、山东两省共有40个县、173个乡镇、1345个村庄、107万人受灾,淹没耕地23万hm2。滩区受灾人口占居住人口168.8万的63%。
黄河——地上悬河 [洪水严峻威胁]
“96.8”洪水只相当于3年一遇,若发生设防标准60年一遇洪水,宽河段水位将普遍高出1.2—3.3m,孙口以下河段水位普遍高2.5m,其中泺口站高3.25m以上,堤防险情将大大增加。
按现状河道情况推算,临黄大堤1400km将全部偎水,有240km超高不足(不含超高小于0.5m的390km),有686km堤身断面不满足浸润线要求。
现大堤在历史上决口的有400余处,决口口门合计长达95.21km。在堵口时将大量的秸料、木桩、麻料、砖石等埋于堤身下,形成强透水层。口门背河留有潭坑和洼地,洪水期高水位时易形成过水通道,威胁堤防安全。
黄河大堤地基多为多层结构,地下7—18m多为细粉沙、沙壤土、壤土、粘土互层,其下为沙土,这种基础存在着渗透变形、液化、沉降和不均匀沉陷等问题。
黄河——地上悬河 [高含沙洪水]
高含沙洪水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危害严重的水沙。据对1950年至1983年发生的11场高含沙洪水资料分析,行洪时间共计102天,来水量占34年总来水量的2%,来沙量占总来沙量的14%,造成的下游河道淤积量占淤积总量的54%,85%的泥沙淤积在艾山以上宽河道内。
黄河——地上悬河 [1933年洪水]
黄委会水科院在1984年就研究提出:如再遇1933年型洪水,洪水经过三门峡水库调节,落水期进入下游的含沙量很高,沿程的水位表现将普遍很高,洪水过后河道淤积将很严重,排洪能力将降低很多,应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点对策。
在其研究指出后的15年,又经连续枯水期,河床淤积,河道阻水物增加,主槽和滩唇继续抬高,二级悬河加剧发展。
1933年洪水为高含沙洪水,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22000 m3/s,为60年一遇,来沙量42亿t,下游河道淤积20亿t,发生决口107处,仅原阳河段就发生33处决口。
1933年洪水已发生67年,并且目前的河道形态是二级悬河,而是7600 m3/s中型洪水就大漫滩成灾,已经远远不是1933年时的高滩深槽。
黄河——地上悬河 [1933年型洪水]
小浪底水库初设报告测算的1933年型洪水,来水来沙数据是:
千年一遇洪水量为299.8亿m3,沙量为67.09亿t,平均含沙量为223.8kg/m3;经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后,洪量变为224亿m3,沙量不变,平均含沙量增大为299.5kg/m3。
万年一遇洪水量为353亿m3,沙量为83.83亿t,平均含沙量为237.5kg/m3;经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后,洪量变为276.3亿m3,沙量不变,平均含沙量增大为303.4 kg/m3。
小浪底水库的兴建,主要是针对黄河大洪水防御。并且,黄河防洪不仅要对付洪水,还要对付泥沙。更困难的是泥沙。然而,对以上高含沙大洪水、特大洪水,小浪底工程初设报告没有进行洪水调节调度和防洪规划,没有对水库或下游河道的淤积后果进行分析估计。
治黄方略
黄河——治黄方略 [ 上拦治黄]
1955年治黄规划,在龙羊峡以下布置了46个干流梯级,1988年修订规划调整为29级,干流梯级总库容965亿m3,比原规划少33亿m3;总调蓄库容490亿m3,占花园口天然径流量560亿m3的87.5%,已经超过应开发水量。再加上支流工程、调水工程、兴利运用及其生态治理等耗水,下游来水减少,甚至断流或成为季节河、内陆河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
黄河——治黄方略 [河口冲深]
林秉南院士提出了关于引海水冲深黄河下游河槽的建议。任美锷院士发表在《科技导报》1999年2期文章论述道:建平原水库,库容5000—10000万m3,引海水5000 m3/s 入库,在利津放水注入河槽,大约7年的治理可使利津洪水位下降3m,足以使利津以上发生溯源冲刷,冲深河槽。
黄河——治黄方略 [从郑州增水冲刷]
黄委会水利勘测设计院王长路在《当代治黄论坛》中撰文说,北调江水入黄冲刷,以从郑州增水比从东平湖要好:清水挟沙冲刷线路长,冲刷效果好。全年增水100亿m3,减少淤积2亿t ;增水200亿m3,下游河道基本不淤积。
黄河——治黄方略 [改道规划]
根据黄委会规划,下游改道新流路是从河南的原阳起,经范县、茌平、禹城、临邑一线,在山东省的无棣入海。线路全长500km,河宽10km,上段南岸沿用现河道北金堤,河道地面形态为南高北低,洪水将主要沿北岸新堤行洪,对大堤威胁很大,需二三十年新大堤才能稳定下来。而新河道的使用寿命仅为60年。
新河道占地约5000km2,除了新河道运用初期稳定前的决口灾害之外,原河道无水将是荒漠一片,现有引水工程和相应工程将全部废弃。现河道与原河道之间的低洼地带,将成为涝洼盐碱的重灾害地区。改道不仅要花费大量资金和移民,还将对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重大不利影响,而且对中原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将造成极其不利影响。
水资源
黄河——水资源 [未来缺水]
据水利部和黄委会组织专家展开的“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成果,黄河天然径流量560亿m3(花园口),全流域取用水量约500亿m3,实际耗水量约400亿m3,耗用河川径流量约300亿m3。在正常年份情况下,2010年缺水40亿m3,2030年缺水110亿m3,2050年缺水160亿m3,枯水年份缺水还要增多。

花园口96.8洪水位什么意思

在“96、8”洪水期间,花园口站最高洪水位94、73m,为该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洪水位汛期内河流超过滩地或主槽两岸地面时急剧上升的水位。
多因流域内降雨或融雪而引起。也有依据历年观测资料确定某一历时的水位作为下限,超过此限的水位即称“洪水位”。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