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是谁?
1、魏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登场时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刘备军为曹操所迫,走至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进城。当时魏延就挺身而出,大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可是刘备为免惊扰百姓而决定不进城。后来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长沙太守韩玄。
2、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3、然而,当关羽引魏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魏延保住了性命,却再没有被大用过。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
4、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5、这个人就是蜀国大将魏延,尽管诸葛亮说他脑后长有反骨,但魏延最后并没有谋反。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魏延当初投靠刘备时,诸葛亮以魏延脑后长反骨日后必反为由加以劝阻,但刘备当时正在用人之际,遂对诸葛亮的建议未加理会,还对魏延委以重任。
6、魏延忠勇如此,却被硬生生地扣上一顶“脑后有反骨”的帽子,硬写他要谋反。由“脑后有反骨”而推断魏延必然谋反,这只是一种皮相之学。这样的写法既不符合历史真实,让魏延成为三国时代形象被歪曲最严重的人物,也缺乏文学刻画上的说服力,成为《三国演义》中塑造得并不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魏延为什么**魏延反骨是怎么一回事?
魏延被认为有反骨的原因 魏延在三国历史中被描述为性格刚烈,有时表现出对权力结构的不满。加上其性格急躁、敢于直言,有时与其他将领产生摩擦,这些因素在某些历史记载中被解读为魏延具有“反骨”的特征。所谓的“反骨”,在古代文化中常常用来形容对权力中心或上级有潜在反叛心理或行为的人。
纵观《三国演义》,魏延的“反骨”出现过两次,给人印象非常的深刻,但这是小说的虚构。有人认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因为魏延本来是刘表的部将,后来杀了韩玄,然后开城投降,献长沙于刘备,所以诸葛亮是想挫魏延的锐气。
魏延的脑后反骨是一个源自历史传说的典故。解释如下: 典故背景 这个典故与三国时期的名将魏延有关。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以其勇猛和忠诚著称,但在某些版本中,他被描述为脑后长有反骨,这反骨成为他性格中某种叛逆和不忠兆示的象征。
总的来说,魏延的反叛与其性格缺陷和与诸葛亮的权力冲突有关,而非简单的“反骨”之说。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过于自信和不尊重上级的决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三国的故事中,提到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迷信观念,象征着此人可能有背叛之心。在古代,君主和将领们对这种传言颇为敏感,认为拥有“反骨”特征的人可能会对自己不利。
正史中的魏延是什么结局?他真的生有反骨吗?
魏延这个人,虽然说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不会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说刘备和诸葛亮没有相继去世的话,那魏延在他们手下还是能发挥出他的天分的。都说魏延在刘备手底下的时候,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诸葛亮的手下的时候就差了那么一点。但是他们两个,还是能让魏延言听计从的。
蜀汉大将魏延最后的结局是起兵谋反,被马岱所杀。马岱就是杨仪派到魏延身边的卧底。虽然《三国演义》当中说魏延是因为起兵谋反,才被杨仪所杀,但是在正史当中,魏延没有谋反。在我国的历史资料当中,《三国志》就是记录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本书籍。
魏延是反贼,但是也谈不上是忠臣。诸葛亮第一眼看到魏延的时候,就说此人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住魏延,但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觉得蜀汉没人能压制他了,便欲反,没想到诸葛亮早有预料,给杨仪留下遗计,结果魏延被马岱所杀。相关信息:其实真实历史上的魏延和小说中的魏延,有很大的差别。
演义在描写魏延时,却堪称“七分假、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跟随刘备时间虽然较晚,但对蜀汉却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虽说其最终被杀有自身性格问题,但也不乏杨仪心胸狭隘的原因。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