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东渡(鉴真和尚东渡的起点)

十日日十日日 10-07 6 阅读

古文鉴真东渡日本翻译

1、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2、东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

3、那时鉴真眼已经瞎了,但是东渡志向不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了日本,次年,在奈良的东部建造了法坛,传授了戒法。 古文 翻译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

4、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 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 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5、鉴真东渡的意志弥坚,他从海南岛回到扬州后,不顾双目失明的困难,继续筹集文物准备东渡。

鉴真东渡的历史故事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

“东渡扶桑”是指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东渡扶桑”所说的是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扶桑”原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因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部位置,因此成为“东渡”。“鉴真东渡”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鉴真东渡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俗名陈元晋)前往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以下是该故事的梗概:公元742年,唐朝时期佛教僧侣鉴真决定前往日本弘扬佛法。他携带佛经和法器,以及三十名弟子,于同年出发。鉴真的东渡之路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们遭遇到海上风暴,船只被迫停泊在琉球(今日本冲绳)附近的一个岛屿上。

尽管在东渡的旅程中,鉴真历经磨难,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成就和精神,至今仍被两国人民铭记,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一段传奇的篇章。

其中,鉴真和尚的东渡故事尤为突出。出生于公元688年的鉴真,自幼在扬州大云寺学习禅宗,后来成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他不仅佛法精湛,还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建造寺院,对日本留学僧影响深远。

鉴真和尚究竟为什么会东渡,他有什么目的?

因为从日本来的两名和尚盛情邀请鉴真,而鉴真又十分热爱佛法,他希望佛法能够在世界各个地方盛行,因而才会执着于东渡日本。鉴真是一个和佛有缘的人,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佛像,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佛教之人,于是出家当了和尚。此后鉴真一直虚心求教,后来成为了唐朝的名僧。

鉴真东渡日本,是继中国移民促进日本由绳纹文化迈入弥生文化后,日本文化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至今,日本依然到处可见秦汉、隋唐遗风,特别是建筑、文字和民俗。鉴真67岁抵达日本,76岁圆寂,被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正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鉴真曾和数位高僧六次东渡,历经多重磨难,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鉴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僧人。他在我国民间游学讲义,四海之内皆有名,人们对为传播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位矢志不渝的传教者,还是少年时就已跟随父亲出家为僧。

玄奘西行是为了学习佛法和取经。鉴真东渡,目的是为了向日本传播佛法和输出文化,不仅如此,他还带去了医药、建筑、艺术等技术。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是为了学习佛法。百年之后,鉴真东渡是为了传播佛法。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俗姓淳于。

宣传佛法。很多宗教,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更多人信这个宗教,所以,就有大量的传教 的人,四处去传教,在基督教 里,就叫传教 士,佛教里呢,会有一些大师离开自己原来的地方,到别处开宗立派,这都是传教的一种 情况。

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目的: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

鉴真东渡几次

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第一次:鉴真于742年的冬天第一次起航东渡,带着21名弟子和4名日本僧人开始东渡计划,第一件事是造船,造船期间,鉴真与弟子开玩笑,但该弟子恼羞成怒,向朝廷告了一状,说鉴真造船是为了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这使得东渡计划天折了,一千人等遭到了拘禁。

鉴真东渡六次。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

六次东渡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

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先后东渡日本六次(另一说为七次)。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翻译家。鉴真和尚年十四时,就智满禅师出家,研极三藏,尤精戒律。

鉴真几次东渡

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第一次:鉴真于742年的冬天第一次起航东渡,带着21名弟子和4名日本僧人开始东渡计划,第一件事是造船,造船期间,鉴真与弟子开玩笑,但该弟子恼羞成怒,向朝廷告了一状,说鉴真造船是为了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这使得东渡计划天折了,一千人等遭到了拘禁。

鉴真东渡六次。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

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东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

译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

书中特别着重记述了荣睿和普照两位日本僧侣对鉴真深深的敬仰,他们诚挚的邀请,促使鉴真决定冒着艰难险阻,东渡日本。在日本,鉴真与贵族和僧侣们频繁交流,他以其深厚的佛法知识,向他们传授佛法,并且在他们的支持下,共同建立了著名的唐招提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