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扬振宁)

十日日十日日11-0122 阅读0 评论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关系为何决裂?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扬振宁)

李政道表示,与杨振宁的合作虽然在二十余年前结束,但其价值无需过多说明,已通过两人发表的科学论文得到验证。杨振宁则形容自己与李政道的关系深厚,如同婚姻破裂一般痛苦。他将李政道视为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杨振宁提出按年龄排序,引发李政道不满。此后,1962年《纽约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成为他们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尽管如此,李政道回国访问期间,他们的分歧影响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高能物理领域,二人意见分歧明显,甚至波及到中国科学政策的争论。

从1949年的初次合作,到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1962年的决裂分手,一直到现在进入老年后两人仍不能释怀,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科学上的分道扬镳和生活中的形同陌路不但是国际科学界的憾事,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

杨振宁和李政道有什么过节?

1、一九四六年杨振宁、李政道初次见面时,杨振宁已经是芝加哥大学名声鹊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杨、李关系非常密切,杨振宁在中国早已念完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自然成为只念过二年大学李政道的兄长,李不管是选课,或者碰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去请教杨振宁。

2、年,李政道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跟随理论物理大师费米做研究。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情商所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邀请李政道也来到普林斯顿。根据大陆凤凰网研究指出,此时二人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导火线竟然是论文署名顺序的问题。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扬振宁)

3、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

4、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

5、杨振宁对李政道的评价并不高:“政道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一筹,所以1962年以后文章虽写得很多,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没有大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恰恰是李政道特别在乎宇称不守恒的优先权的原因所在。

6、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合作始于1940年代末,两人共同发表32篇论文,然而,这段合作在1960年代初终止,两人从此分道扬镳。关于两人关系分裂的原因,各有说法,外界难以得知真相。李政道在1986年撰写的“破缺的宇称”一文中,以生动比喻描述了李杨关系的演变。就像两个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光亮,最终发现宝藏的故事。

曾经和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为何最终和杨老决裂?

1、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

2、”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决裂过程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

3、出于情面,李政道虽然同意了杨振宁的这个请求,但是心存芥蒂,俩人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并暂停了合作。这件事为日后俩人彻底决裂埋下了祸根。后来,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的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

4、我觉得是因为名利两字导致了他们俩由亲密的合作伙伴变为形同路人。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澄清关系变淡的原因,所以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没有任何依据。杨振宁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希望自己的署名放在李政道的前面。

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交恶?

出于情面,李政道虽然同意了杨振宁的这个请求,但是心存芥蒂,俩人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并暂停了合作。这件事为日后俩人彻底决裂埋下了祸根。后来,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的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

一九五七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于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

两位科学家曾亲密无间,但半个世纪前的分歧至今仍未化解。书中详述了他们从40年代的初识到1950年代的紧密合作,以及普林斯顿合作的黄金时期。然而,署名次序的争议成为他们关系裂痕的源头,李政道因此事决定不再与杨振宁合作,尽管他们曾共同取得重大科学突破,如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岁。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