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古代称呼?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
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往往鸡叫时分就得起身准备。
点卯
古代朝廷等机关单位,每天就在卯时查点前来上班的干部们,所以又叫“点卯”。现在有些地方还常说的“上班去点个卯”,就是这么来的。而且你如果迟到早退什么的,那事可就大了。唐玄宗时就有规定:“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你上班要是迟到了,不好意思,扣你三个月工资,什么季度奖呀年终奖什么的,估计也都甭指望了。
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随意列举一下:手头事忙,不展开了,各举一两个例子
当官(不举例,太多了)
出身富贵(不举例,太多了)
耕读(陶渊明)
当兵(岳飞)
教书(徐渭)
当食客(徐渭)
当明星(柳永)
靠借(杜甫)
靠众筹接济(杜甫)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古代是没有诗人这个职业的,就像也没有书法家这个职业一样。文人在科举之前,写诗写字是必修课,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只是业余爱好了。当然诗写得好,字写得好,是才华的体现,会被人们推崇,在当时会挣得一丝浮名,但是若仅仅以此换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几无可能。
古代的诗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自然当官的居多,“学而优则仕”嘛。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吗?当官不改雅好,吟诗抒怀、以诗会友流行了一千多年。比如张九龄和王安石是宰相,岑参和高适是将军,白居易是尚书,苏轼是知州,不济的杜甫也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唐寅也当过县令。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朝廷的俸禄。
还有一些风流才子、落魄秀才之类,不是不想当官,而是点太背。如果不是富二代或者家道中落,这类人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手无缚鸡之力,能干什么?柳永只能用自己所长,给烟花柳巷的妓女们的小曲儿填填词换口饭吃,死了都没钱埋,还是妓女们对钱买了口薄皮棺材;徐渭更惨,虽然诗书画冠绝同时代文人,但是后半生过的是那是一个穷困潦倒,诗书画再好却无人问津。曾画墨葡萄一副并赋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其经济窘迫之程度。
所以古代的诗人若没有别的工作,仅靠写诗是填不饱肚子的,诗人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屁股下的官位!
大酬是什么意思?
大酬是指对于某人的劳动、贡献或者服务所给予的高额报酬或回报。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一般用于形容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某项工作或者活动中表现出色,受到了非常高的赞誉和回报。
大酬通常是指物质上的回报,例如高薪、奖金、股份等,也可以是名誉上的回报,例如荣誉称号、社会地位等。总的来说,大酬是对于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某项事业中所给予的激励和认可,是一种正向激励和鼓励。
“大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意为“大奖、厚报”。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中举者或升官者获得朝廷颁发的奖金、红袍、印章等荣誉物品,以示奖励。如今,大酬一词仍然被广泛用于形容获得大奖、荣誉或高额回报的情况。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