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超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印度婆罗门教怎么产生?
公元前7世纪以前,雅利安人的信仰基本上是自然崇拜。 人们相信世界万物都受某种神的支配,如天神梵伦那、太阳神 弥陀罗、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等,也尚未形成专门的祭 司阶层。随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7世纪出现了专门的祭司贵 族集团婆罗门,他们将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加以整理,为新形 成的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婆罗门教便随之产生 了。
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信仰“三神一体”的梵天 (世界精神,创造神)、Bit湿奴(护持神)和湿婆神(破坏神)。 婆罗门教的教义可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一,“梵” (世界精神)是惟一的真实,自我或个灵魂来自“梵”,整个客 观物质世界都不过是一种幻觉。
第二,自我造“业”,死后必 转生为低种姓甚至牲畜,只有遵循“法”(“达摩”),才能转生 为较高种姓,以至最终实现理想境界的“梵我一致”。祭祀万 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特征。繁琐的祭祀活动大体可分为两大 类,即家庭祭和天启祭(火祭)。仅家庭祭就有受胎(一般在 妇女怀孕后进行)、成男(祈求生男孩)、分发(祈求母亲和胎 儿安泰)、出生(祈求生后的胎儿健康)、命名、出游(婴儿初 次出行)、剌发(表示人成年)、人法(接宗教训练)、归家(回家过世俗生活)、结婚等12种。
公元前6世纪,佛教和耆 那教兴起后,婆罗门教的势力受到冲击。至公元8世纪以后, 经商羯罗等人的改造,并从佛教和耆那教中吸收了某种因素, 遂发展为后来的印度教。
印度历史上的两大教派?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一种古代宗教,形成于公元前8至公元前7世纪,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神而得名。婆罗门教崇拜多神,信奉轮回转世、因果业报之说,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为三大纲领,诸神中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最高主神。
婆罗门教的宗教经典《吠陀》意思是“神的启示”(即吠陀天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关印度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婆罗门教开创了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统治阶级)、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种姓。
各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此维护统治秩序。 婆罗门教兴盛于公元前6至公元4世纪,之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而衰落。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婆罗门教对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地区都曾产生很大影响。
印度教 公元4世纪之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的民间信仰进行了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
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目前印度共和国大部分人口信奉印度教。 密宗 密宗是形成于公元6、7世纪的佛教流派,又称金刚乘、真言乘,结合了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信仰而来,也摄取了其它宗教的理论和实践。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