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服上绣有方形图案,称为“补子”,其中一品文官的图案是?
一品文官的补子图案是仙鹤。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 指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
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扩展资料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明代胸背一般前后是整块,但也有对襟的服装,前片对剖为二。清代补服的则在中间对剖为二。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补子相对较小,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一整片,主要原因是清代补服为外褂,形制是对襟的原因。
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以金线及彩丝绣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前胸及后背。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元朝官服有补子吗?
有的,蒙元时期的官服主要是上下一色的质孙服与腰间有细褶的辫线袍,这两种服装是颇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袍服,便于马上骑射生活。
元代入主中原后,官服中的公服形制承袭汉制,按色彩、纹饰等的不同划分官阶品级。
时间来到明代,这个由朱元璋建立的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后一个汉民族大一统王朝。明代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因蒙元时汉文化一定程度的衰落,恢复汉制是亟待朱元璋解决的一大问题。
本着“上采秦汉,下取唐宋”的政策,明代在服饰层面也要“返祖”汉制,但对于前朝功能性比较强的“异服”,其亦不可抗地继承下来。
如蒙人便于骑射的辫线袄演变为明人的贴里和曳撒;蒙人服用广泛的搭护被明人纳入官服体系中;蒙人作为贵族标识的胸背也被明人赋予“治国安邦”的新内涵,成为划分官阶等级的依据……
雪梨写此文的目的,是要厘清元代到明代的官服发展脉络,看明代在恢复“以礼为本”的汉制基础上,还吸收改造了哪些元代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并将其与汉官服文化结合,产生了自己的一套官服体系。
明代官服补子八品黄鹂补子的寓意?
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延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 (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 (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法官 (风宪官)用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黄鹂与紫藤寓意“飞黄腾达”。
阿贵将军朝服补子怎么和王爷一样?
跟王爷的有区别 王爷的是四团龙补褂(金黄带) 阿桂是四团正蠎 清朝有祖训外姓不得封王,只有福康安一人还是封了个贝子。
只有亲王和郡王才五爪四团正龙,贝勒前后两团。贝子是四爪龙。阿桂是王爵,是四团正蠎。看准。是正蠎!地位显赫。清朝对等级很严格的。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