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古诗作品《陶者》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翻译】
蚕妇陶者古诗的意思?
宋代张俞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描写了一个住在乡下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去城里赶集出售蚕丝,回来却泪流满面,因为她看到身着美丽丝绸的人都不是养蚕人。
宋代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也是描述辛苦盖房子的人住的屋子很简陋,住着豪宅的人却是十指不沾泥的人。
什么古诗是写不碰某种东西?
十指不沾泥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陶者》,全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全诗译文: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十指不染阳春水全诗下一句?
十指不沾阳春水,今来为君做羹汤
1、十指不沾阳春水,这是一句俗话。指阳春三月的时候天气很冷,可以不用自己亲自洗衣服。比喻一个人家庭条件好,可以不用自己亲自洗衣服,不用做家务,养尊处优,主要用于形容女性。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十指不沾阳春水下句是什么?
下句为“今来为君做羹汤。”此句未查明具体出处,但原注解说引自刘希夷的《公子行》却是明显错误的。引自刘诗的只是“阳春水”这三个字,而非整个句子。“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综合看,此句较大可能是今人附会之作,梅尧臣《陶者》有句“十指不沾泥(也作寸指不沾泥)”王建《新嫁娘》中有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所以这句子大抵就是集合了一些古诗文,意境是有的,但对仗谈不上,因而推测是今人做。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