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在花为媒饰演谁?
张少华没有出演过电影《花为媒》。该影片改编自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编为舞台剧,后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为戏曲电影。由方荧执导,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
丑娘“张少华”,在新凤霞这件事上,却被人诟病,你怎么看?
张少华老师于2021年3月23日去世之后,张少华老师与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先生的陈年往事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起源于2017年新凤霞先生90冥寿的时候,辛凤霞先生的儿子吴欢在社交平台发文质问张少华老师是否还记得这件事?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新凤霞先生的儿子吴欢在2017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称,张少华老师在1966年曾经带领造反派去他家里抄家,并对新凤霞先生进行批斗,导致新凤霞先生腿部残疾,而没有办法继续演出。
随后张少华老师也对此事在社交平台作出了回应,但是很多人都不认同,新凤霞先生的儿子吴欢也在社交平台,给予回复。
其实张少华老师与新凤霞先生的陈年往事,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而且这一类的事情在那个时代发生了很多很多,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并且新凤霞先生也早已去世,现在已无从考证,而且张少华老师也已去世,对于这件事情的是非对错,毕竟我们都不是当事人,而且当事人也都已去世,出于当事人的尊敬也是对逝者的尊重,是非对错,我们还是不要过多的评判。
历史上有印迹必然有诟病很正常。虽然我没见过张少华本人,但从屏幕上看过她的剧,如果给一个评价:一位不错的女演员。关于新凤霞老师,是在她去逝的第二年有幸遇到她的女儿吴霜、著名剧作家,我来到她和父亲吴祖光先生的家里,摆在眼前的是新凤霞艺术家的半身雕塑,我肃然起敬向新凤霞致敬。
我毫不掩饰对新凤霞老师的评剧价值怀念一番,听了许多吴霜给我们讲母亲在世时的种种经历,吴霜没有提到张少华这个名字,可我知道文革中新凤霞所受到的迫害给这个家庭和许多名角的家庭所带来的损害,在特殊时期这种情况很多,但在文革后期会得到平反,也会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但在众多的造反派中,不会每个打了人的和有伤命案的都会抓起来去处理,新凤霞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高风亮节没有过度追究责任,已经是对冒犯她的人以最大的宽容和大度。但包容为包容,错误为错误,历史不会遗忘,这就是张少华去世,许多人会联想新凤霞的原由。
吴霜跟我们讲她妈妈的故事之时,眼睛里闪着泪花,带有强烈的欲望就是学习和怀念母亲,我也表示:我非常喜欢新凤霞艺术家的评剧,还学过她的演唱“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这段永不忘记的感觉,真心希望新凤霞没有在那场运动中受到伤害,但这一切即是事实,实在不好忘怀,必然会导致联想。
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新凤霞离开了舞台,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多么可惜啊!(最后一张图片是吴霜想念母亲时写过的书中-图片留念)
张少华确实带队打砸抢过新凤霞,有愧于新凤霞,被人诟病也是意料中的。虽然张少华带队打砸抢新凤霞的行为发生在特殊年代,却不能打抹去张少华当年的错误。可是,这种事情当事人新凤霞都已经原谅了,其他人又何必揪住不放呢。
张少华固然在新凤霞事件中有很多错处,也应该受到他人的诟病,但是吴欢的做为也是有违厚道的。毕竟新风霞已经翻篇了,让张少华得到了救赎。现在吴欢又旧事重提,无疑又把张少华推向了深渊。吴欢虽然说他只是在新凤霞九十冥寿上发发感慨而已,并没有想让张少华被人诟病的意思。我却觉得当时吴欢不仅仅是发感慨,还有一种为母亲打抱不平的内涵。因为吴欢的母亲新凤霞曾与张少华在同一个单位,如果不是新凤霞在文革中受到残害,很有可能成就名气要比张少华大得多。正是张少华现在的名气,激发了无欢内心中的不平和愤懑,于是发文:
“1966年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张少华当队长,带队抄砸了新凤霞的家,后来新凤霞说“苦难都过去了,我也残疾了,怪她们有什么用,原谅她们吧。”今年新凤霞九十冥寿,张少华还记得那些往事吗?”
张少华到底记不记得那些往事且不说,我感觉吴欢的感慨里是有着一些要揭露张少华真面的恶意的,不然不会指名道姓的说出张少华的名字。想想如果张少华没有名气,吴欢还会有这样的感慨吗?
当然,吴欢的目的也达到了。虽然吴欢面对张少华的回复说只是“有感而发”,并且说要“到此为止”,但对张少华来说却确确实实是一种灾难,不仅仅名声、事业从此走入低谷。更重要的是精神毁了,不然,我以为张少华可能还会再活上几年。
面对着吴欢的感慨,张少华也是发文回复了,她的避重就轻也好,她的模糊重点也好,她的颠倒黑白也好,总之,因为没有对薄公堂,没有呈堂证供,一切都成疑案。这也成了张少华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张少华也在这种诟病中而去世了。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